人物
时段
朝代
人物库 清朝
刘家谋清 1814 — 1853
全台诗
刘家谋(1814~1853)字仲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
清道光十二年(1832)中举,之后科场不顺,道光二十六年(1846)以大挑初任宁德训导道光二十九年(1849)台湾府训导,在任凡四年。
咸丰三年(1853)海寇黄位扰乱沿海,台湾土匪与之相呼应,家谋力疾守陴,致使肺疾加遽,遂以四十岁之英年病卒。
刘家谋著有《外丁卯桥居士初稿》、《东洋小草》、《斫剑词》、《开天宫词》、《操风琐录》、《鹤场漫志》、《海音诗》、《观海集》,后二者皆写于台湾,内容多为关注台湾风土民情之作。
刘家谋每到一地辄留心文献与地方掌故,在宁德著有《鹤场漫志》,在台湾则有《海音诗》、《观海集》。
《海音诗》为有计划的创作,特色是百首七绝,不另题名,每首均于诗末加注,以诗證事,引注證诗,对于台湾政治、社会与文化有深刻的观察与描写,历来为有识者所重视。
廖汉臣以为:「《海音诗》所以为学界所珍视,不在其诗,而在于引注。
」如吴凤事迹,《海音诗》是目前所见最早纪录此事的文献,内容与后来的记载不同,是研究吴凤故事演变的重要依据,其重要性可见一斑。
  《海音诗》完成于咸丰二年(1852)咸丰五年(1855)由一经堂刊刻,目前仅知吴守礼家藏有此本。
现在流传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,一是连横编校的抄本,依所咏事类重编,与原刊顺序有所出入(以下称「抄本」);一是吴守礼依原刻本校注的《海音诗全卷》(以下称「全卷本」)。
《海音诗》在台湾出版时刘家谋已逝,家属并不知有此书,因此编纂刘芑川先生全集》时,并未将它列入。
反之,《观海集》在刘家谋后五年(即咸丰八。
1858),手抄本方由门生朱鸿台湾寄达,家人据之刊刻(以下称「咸丰本」);台湾则仅见于著录,迟至1997年才由台湾省文献会排印出版(以下称「文献会本」)〖参考翁胜峰〈刘家谋的《观海集》〉,《台湾文献》第四十七卷第四期,1996年。〗。
兹先呈现《海音诗》,而后呈现《观海集》。
前者版本甚多,最普遍的是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的版本,乃根据连横「抄本」与吴守礼校订的「全卷本」互校而来(以下称「台银本」)。
此外,中华书局所辑《台湾先贤集》第三册也收有《海音诗》,乃据「全卷本」与「台银本」互取所长加以重排(以下称「中华本」)。
以下所录《海音诗》乃以吴守礼「全卷本」为底本,辅以连横「抄本」,并参考「台银本」、「中华本」、连横台湾诗乘》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。
至于《观海集》则以「咸丰本」为底本,参考「文献会本」。
黄宪作撰〉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陈维英清 1811 — 1869
全台诗
陈维英(1811~1869)字硕芝又字实之号迂谷淡水厅人
咸丰九年(1859)举人
少时受业于庠生黄德辉、举人陈六山、拔贡郑用鉴及其长兄陈维藻
道光二十五年(1845)福建闽县教谕咸丰元年(1851)台湾道徐宗干举为孝廉方正;咸丰九年(1859)乡试中举,授内阁中书
回籍后掌教于仰山、学海两书院。
同治元年(1862),戴万生起事,因助饷捐得四品头衔,并获赏戴花翎。
晚年建读书之处于剑潭畔,名曰「太古巢」,著有《乡党质疑》、《偷闲录》、《太古巢联集》等。
  《乡党质疑》,并未付梓,今已散佚。
《偷閒录》稿本亦已佚失,在民间有多家抄本,如:新庄陈舜渔抄本(1930)、五股陈灿宝抄本(1931)、陈绕绿抄本(1934)、李见金抄本(1934)、吴朝纶抄本(1934)、新竹神宝抄本(1935)。
民国四十二年(1953)八月台北县文献会曾从某氏手中取得最完善之珍藏抄本,计古今体诗七百二十六首,由廖汉臣重新加以整理并略加注释刊于《台北文物》,以下所收录的陈维英《偷閒录》诗作即以此为底本。
至于,《太古巢联集》由田大熊、陈镦厚编辑,何茂松发行〖参考陈维英撰,田大熊、陈镦厚校编《太古巢联集》,台北:无聊斋,昭和十二年(1937)。〗。
张汉在〈陈迂谷联文序〉谓陈维英乃北台湾著名学者,其文似浅而深,似俗而雅,因有得于古人立言垂世之旨,故质实可味,不徒以隶事赋物裁对见长。
台北帝大东洋文学系主任神田博士亦在《联集》的序文中说迂谷诗,托兴遥深,取材宏富,具声律之美,乃东宁诗人中,首屈一指者。
又认为其联语对仗工整,愈出愈奇。
银台金阙,珠玉杂陈,使人读之目眩。
该书出版迄今已逾一甲子,世人鲜有见及者。
兹据原刊本,重新编校。
黄哲永、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